四个小故事趣味讲解智能制造

2019-03-08

1

猴子为什么没有变成人

 

生物进化总是超值有利用生存的方向发展,智慧对人的生存是很有利的。但是,猴子为什么没有进化出人的智慧呢?

 

智慧是很好的东西,但却为此付出了代价。大脑只占人类体重的2%,却消耗了20%~25%的能量;与其他动物相比,这些能量的消耗迟滞了人类的发育。既然生物进化是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发展,则大脑是否进化决定于“投入产出”是不是合适。

 

与猴子相比,人类的手可以做更多事情;聪明大脑付出的代价,可以通过提高手的劳动能力“赚回来”。这样,人类为“聪明”付出的代价就是值得的。而猴子的爪子只能做简单的工作,“太聪明”就显得不合算。所以,恩格斯说“劳动创造了人。”

 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智能技术虽好,但关键是要创造足够多的效益,才能健康发展。

 

2

挖土的农民

 

几十年前,在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工地上,常常看到成百上千的农民拿着铁锨和锄头挖土。那时,挖掘机早已出现很多年了,一台挖掘机顶的上上百个人。他们为什么不用挖掘机呢?

 

道理很简答,那时候我们很穷、买不起挖掘机,只好用人工。

 

这个故事高手我们:如果经济发展不到一定的程度,很多好的技术也是没有经济价值的。自动化、智能化技术;高质量、定制化的产品都是这样。只有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、人工成本提高了,才会对先进技术提出实质性的需求、对高质量提出需求。离开社会需求谈高技术,就像建议营养不足的叫花子去吃海鲜大餐,而无法落地。中国推进智能制造比国外困难,也是这个道理。

 

3

被吃掉的孩子

 

达尔文在非洲发现了一个原始的部落,决定改造他们。于是,他从部落里选了一个优秀的孩子,带到欧洲进行现代教育。长大以后,又带回部落,希望他能把部落带入文明社会。又过了几年,达尔文来到这个部落,却找不到那个孩子。达尔文问酋长,酋长答到:“我们把他吃掉了:他既不会打猎、也不会摘果子,完全是个没用的人。我们只好把他吃掉了。”

 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先进的东西要发挥作用,必须有与之相适合的环境。比如,高端而健康的市场、优秀的供货商等等。离开这样的环境,拥有高技术的企业很难发挥自己的特长,也就难以生存下去。

 

4

路灯底下找钥匙

 

有人丢了钥匙,在路灯下反复地找了很长时间。有人为他:“你肯定钥匙丢在这里吗?”。那人回答:“不一定?”。“那么你为什么只在路灯底下找呢?” 那人回答说,“因为只有这里有光、看得见”

 

从某种意义上说,智能制造是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分工协同;是人与人的分工、企业与企业的分工,也是人和机器的分工。如果我们谈智能制造时,视野所及的范围只是技术本身,而没有看到技术带来的是分工、甚至是生产关系的调整。那么,他就可能找不到出路,就像这个在路灯底下找钥匙的人。党代会没提“智能制造”而是代之以“深度融合”,或许就是这个道理。